新教师怎么备课才是有效备课?如何备出好课?
新老师想要上好课,就少不了备课。但是备课并不是说按照流程备课就可以的,假如不是有效备课的话,备再多的课也是没有用的,那么新教师怎么备课才是有效备课呢?
对于新教师而言,备课尤其不容忽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习惯——做好两道题:加法和减法
1、用加法补充教材,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科书本身是完美的,但是当教科书面对一群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个体时,有时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如果我们单纯地拘泥于课本,简单地照本宣科,而不是多方取材拓宽资源,那么学生从你这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定是狭隘和贫乏的。所以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学会用加法来补充教材,也就是丰富课程资源:多读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增强对教材的理解;多参考一些教学设计,开阔思路;多搜集一些相关素材,丰富教材内容或补充教材空白。如果我们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2、用加法完善细节,养成细化备课的习惯。
新教师要写详案: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使用什么辅助手段,教学过程分为几大环节,什么时候使用课件,哪个地方学生学习可能有困难,哪些内容详讲、哪些略讲,哪些鼓励学生自学,在哪个环节板书等,都应该写在教案中。只有细化到一定程度,才能避免在上课时手忙脚乱。
3、用减法提纲挈领,养成梳理思路的习惯。
简单说就是先扩写把教案变详细,再缩写提炼出主线,使各环节清晰简洁地呈现出来,具体可以采用在详案上勾画、标注的方法,比如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大环节,或者用特殊记号标注重点部分等,都是一种很好的提纲挈领的方式。
4、用减法进行总结,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
一堂课上完后,可能有很多满意之处,也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可以记录下最成功的地方,日积月累成经验;记下最失败之处,反思原因,逐渐地减少失误;记下最感到疑惑的地方,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以此提高教学技能。
二、定位——转换两个角色:学生和教师
1、先降低自己到学生层面,做到以下几点:
思考学习内容中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部分学生接受起来难易程度如何;如果我是学生,老师怎样教学我才觉得有兴趣参与,怎样学习才能效率高;按照分析的学情预设出多种教学方案,并想出解决的办法;布置好课前准备,并和学生一起做好预习,包括共同搜集资料、制作学具、进行调查等。
2、再提高自己到教师层面,从面到点进行全方位备课:
首先要了解《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和教学建议,然后通读全册教材和教参,明确本册书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和三维目标,接着从本单元入手进行整体备课,最后针对某一课进行课时备课,用上文提到的“加减法”来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三、修炼——培养两种能力:基本功和操作
一是练好本学科的基本功。以语文为例,要练好朗读、书写功,我们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要求学生写得规范、整洁、美观,那我们老师就应该首先做到这一点,这是一个老师的门面,张口说话、提笔写字最见真功夫。
二是练好“背”功。老师走上讲台前,必须十分清楚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环节,把握教学重点,我们可以拿着教案进课堂,但是不提倡看着教案讲课,我们把教学设计通过“背”的功夫内化于心,才能认真倾听观察,全心交流互动,随时调整完善,达到理想效果。
三是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新课程理念下学科知识的整合、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已经成为高效课堂的法宝,作为新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学会合理的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取材,熟练操作,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上创设情境、启智激趣、提高实效。
四、行动——采取两种方式: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优秀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课,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听课老师问他:“您用多长时间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老师这样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30年,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现场准备,只用了15分钟。”可见,优秀教师光环的背后,是长时间的学习、大量的阅读、丰厚的积累、勤奋的思考和不断的实践。我们在仰望优秀教师台上四十分钟的精湛技艺时,更应该钦佩他们四十年不间断的台下备课。
作为新教师,虽然对备课的流程非常清楚,但是想要备出好课,只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并结合老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备出好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