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教学设计有几个转变?
现在是新课程理念,老师的备课自然也要有所改变,备课要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因为不熟悉新课程的理念,导致备不好课。那么,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才有效呢?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引领整个课时的方向,同时又是检测课时教学效果的指标。
我国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目标的三级程度同是“了解、理解和掌握”,技能目标词为“学会、比较熟练、熟练”而新的知识目标分类理论则要求目标列出作业的内容、多少和标准,以使目标可观察或可测量。
二、任务分析:
是指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的构成成份及其层次性加以分析,将“距离”分析成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小任务,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依据。教学目标只是确定了学习的最后结果,任务分析则讨论了达到终点目标前的先行条件的分析同时包括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或学习方法起始状态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教学重点的“顺时”进行的分析,难点是从教学结果的出发为“逆时”的分析。重点一般有知识性重点、环节性重点和情意性重点三类。
如果是单一知识的教学时,教学重点反映的是环节性的重点,也就是应该突出什么环节,才能取得有效教学。难点,一般有理解性难点、操作性难点、和内化性难点。难点的出现与重点有关,理解性难点是学习“瓶颈”、主要是关于“知”;操作性难点反映为动作的连贯和熟练的困难上,包括实验、演算和作文,内化性难点,主要是态度和品德形成上。
四 教学程序:
备课中教学程序是我们最重视的,但我们发现,导入部分很详细、结尾却草草收兵,是以虎头蛇尾来结束。因此,在教学程序中一定要将每个环节都兼顾到。
教学设计的几个转变:
1、从“备教”到“学教同备”。过去的备课只谈教师准备什么、讲什么,却很少有关于学生的分析。即时有关于学生的分析,也常常是,“先…后…”而事实上,教学中师生活动不是依次的,而是同时以不同方式活动的。所以备课要“学教同备”。
2、从“师生对话”到“备师生活动”由于受戏剧的“对白”的影响,教师在备课时尽量地采用“对话”方式,甚至连学生齐声回答也出现在备课中,学生不是在“参与活动实现学习的,而是要通过互动方式的学习活动来达成学习目标的。
3、从“直线型教案”到“分支型教案”
直线型教案是按教师安排顺序进展下学的,分支型教案是根据学生活动的可能不同而计划了多种方案。
4、要“有所备”也“有所不备”因为不少时髦是“备了也白备”教师的机智与临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过分的教学准备性,会显示教师的创造性。我们宁可教师在即学情况下,偶尔说错几句,也不愿为教师在准确中说得“滴水不漏”。
5、不要为“渗透而渗透”,现在很时髦的是在“×××中渗透××”,没有渗透就好像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不宽、境界不高,所以有些教师就开始为渗透而渗透。
渗透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机制,它必须是自然的,隐示的、潜在的,而不能把所有的“擦边球”都作为渗透,然后为了渗透而设计明了的强加的擦边球。
老师只有将新课程这个理念渗透到了日常教学中,那么在备课的时候,才能根据这个理念去备课,并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备出的课也就能令学生满意,老师也能有成就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