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如何组织?怎么设计呢?
学习的本质是改变,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改变应该是相对永久的。举个例子,一门视觉笔记的课程让一个学员在课程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案例,练习了如何绘制视觉笔记,但在学习结束之后,该学员无法独立使用这项技能来制作笔记,就不能算是有效的学习过程,因为这个改变是临时的。课程内容如何组织?怎么设计呢?
培训:技能的传递
培训类的课程是最好开发的一类课程,通过课程环节的有效设置,从而达到技能传递及提升的学习成果。
简单来说,帮助学员掌握一门技能。
培训课程注重投入产出比,一个好的培训课程,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比如10-20小时)帮助学员迅速掌握一项全新技能(比如沟通、WORD文档使用、玛雅历的基本规则等)。
时间性价比是衡量培训质量的重要准绳。
大部分的技能都可以自学,培训的作用则在于帮助学员迅速上路,节省大量探索的时间,能较快适应新岗位,或开始使用这一项技能。
关于培训,还想要补充的一点是,培训的责任归属在于学习者。最好的培训,也只能提供交互环境,学员是否愿意走、愿意学,最终决定了培训效果。
对于课程开发者的启发则是,想要学员学到位,就一定要让学员动起来,哪怕是连哄带吓的方式,都好使。
教育:潜力提升
教育类的课程学习收益在未来,比如K12课程和大学基础学科课程。
就线上学习来说,教育类课程的开发难点在于情景化和客户预期。
第一,线上课程天然无法从空间维度上排他性占有学员,那么就只能从时间维度上来碎片化渗透。在国内环境,对学员触达率最高的无疑是微信,尽管如此,学员注意力仍然被极度稀释,如何在激烈的注意力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每个在线课程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同于技能类的课程可以用作业这种固定形式来保证学员投入,教育类的课程,更强调内化和思考,是不易衡量的时间投入形式。
第二个点,在于客户预期。知识焦虑和迅速变现每周都会刷爆各类学习型社群的朋友圈,每个标题在屏幕上的生命期不到0.6秒。教育类型的课程天然的“慢”属性使得其非常容易被一刷而过,或者被参课学员抱怨说“没有用”。
在国内在线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类型的课程需要在当下即展现出未来的收获来,才有存活机会。比如已闭环的路径(标杆及榜样),或者最小化的设置成就点。
另一种取巧的方式,是提供社交货币。
比如得到专栏,以“商业史精读”为例,商业案例的积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法在当下就得到回报,但确实能带来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加深(本人亲测)。这时,社交货币或者说“谈资”会成为追更的重要动力。
这时想起邓老的名言,“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都是好猫。”
成长:视野拓展
广义的成长甚至包括逛公园和听音乐会。
很多定位为“成长”类型的课程容易变成成功学或者偏激的灵学,原因在于,教师通过一种模式来单一化学员状态,而非抱持开放的心态去给到学员可参考图景。
事实上,成长类型的课程是最难开发的课程。
一方面,要求教师本人除专业领域的认知深度之外,还要有足够广袤的社会视野和认知版图,使得不同的学员大都能纳入已有范畴之内,不至于因为处于教师的认知盲区,而被误判为走错路;
另一方面,需要很好的设计新旧认知的融合过程,融合太硬会造成“这老师在胡说八道”的感觉,融合太软学员的原有认知体系被侵蚀,失去判断力,就是常说的“洗脑”,但这并不利于学员的个体发展。并且,总会清醒的。
有时候,多元化的课程类型能带来更完善的学习体验。但这需要更高的教研成本和更长的开发时间。以上就是格子匠为大家整理的在线课程内容设计。格子匠是专注在线教育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商。旗下拥有格子匠线上教学平台、格子电子书、格子商学院等产品和服务,致力于为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企业、老师等有教学资源者提供平台、社群、运营等一站式在线教育技术解决方案。想体验格子匠在线教育系统的朋友可以在官网首页申请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