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开课几大禁忌是什么?具体有哪些?
公开课和体验课都是培训机构的常用招生手段之一,用户可以利用公开课大概了解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但是公开课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这是违反教学规律的做法,那么公开课有哪些禁忌呢?
第一,忌讳弄虚作假。
许多老师上公开课弄虚作假的行为有多种。
一是提前透露内容。有的老师把要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提前透露给学生,甚至把答案也告诉学生。于是在课堂上老师问题一出,学生对答如流。许多听课人以为老师教学效果好,学生理解水平高,其实这是假象。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深层次的问题,应该会有学生回答,但不可能“对答如流”。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无需思考,纷纷举手,张口就答,而且回答得那么清楚,那么流利,那么正确,那么完美,我敢说,老师没有弄虚作假的可信度几乎是零。
二是提前安排定位。有的老师把在课堂上由谁回答什么问题,由谁讲述什么内容,由谁背诵哪段文字,由谁上黑板默写或演算什么,由谁与老师互动、怎么互动等等,都提前告诉相关学生,逐一安排到位,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在课堂上自然会呈现出回答必准,板书必对,一呼百应,分毫无爽的“成功”效果。然而,行家一看便知,这十有八九是假象。
三是提前进行演练。运河中学有一位外语老师在面向县内外骨干教师上一堂英语公开课之前,不仅把课堂提问和背诵等教学活动落实到了学生,而且在开课的原来班级已经把课上了一遍,那天上公开课时,实际上是给学生上第二遍了。学生王某某为此写了一篇取题《公开课》的作文,在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获三等奖。那位老师这样上公开课,假得实在太不像话了!
第二,忌讳反复试教。
许多语文老师上公开课之前都有一个传统性做法,那就是借班试教。从一般意义上讲,只要执教者喜欢和需要,借班试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反复试教而不注重改进和提高,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第三,忌讳喧宾夺主。
有的老师要上公开课了,就特意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具,什么挂图啦,小黑板啦,音响啦,等等。自己拿不了,就叫学生帮着拿。我见过一位老师走上讲台,光小黑板就拿了三块。老师讲课时一会儿出示这个,一会儿出示那个,一会儿叫学生看,一会儿让学生抄,把一堂本来很严谨的语文课上得七零八落。听老师上这样的课,像看魔术师变戏法,很难感受到教具的实际意义。
教具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要用的话,只能适可而止,不可过多;多了,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第四,忌讳贪多求全。
上公开课与平时上课一样,一般说来都需要板书。板书的原则是少而精。贪多求全,是板书的一大忌讳。
所谓求全,就是要表达什么,就把句子写完整,把内容写完全。其实,教学语言需要完整,板书则只要写其关键词就可以了。
所谓贪多,就是把教学中所有要点全部从板书中体现出来。这也想写给学生看,那也要学生抄下来,一写就是一黑板甚至两黑板!作为语文课,肯定没有必要这么板书。板书多了一会用时过多,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进程,二会让学生忙着去看去抄,势必影响听讲,影响思考,三会让坐在前面两边靠墙的学生看不全板书,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与靠演算来教学的数学课不同,语文课板书只要几个字,或者几十个字,或者上百个字就可以了。板书务必少而精,忌讳贪多求全。
第五,忌讳满堂提问。
上公开课忌讳“满堂灌”,这是执教者的共识;但也必须忌讳“满堂问”,这是我的观点。
课堂提问要遵循三个原则。原则一,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安排,忌讳盲目性。原则二,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忌讳随意性。原则三,课堂提问要有思考性、启发性,忌讳简单化和庸俗化。
第六,忌讳有失偏颇。
很多老师上公开课提问时往往忽视弱势群体,眼睛只盯着优秀生。
这里所谓的弱势群体,指的是成绩比较差的,反应比较慢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板书演算能力都比较差的那些学生。这些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往往举手不太积极,表达不太清楚,回答不太准确,弄不好就会耽误教学,丢老师的“面子”,因此,很多老师在公开课上都不想叫他们回答问题。
这里所谓的优秀生,指的是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板书演算能力都很强的学生。这些学生回答问题或板书演算基本上能做到快速而正确,既能为老师抓面子,又能节省教学时间,可让老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绝大多数公开课执教老师最喜欢叫他们发言或上黑板,找他们与老师互动。
老师公开课教学,一定要“一碗水端平”,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尤其是中下等学生也有发言和锻炼的机会。把成绩比较差,或反应比较慢,或不太善于言辞的众多学生冷落一边,不提问他们,不公平嘛!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老师应有的教学道德。
第七,忌讳形式主义。
不知哪年哪月哪位专家提倡学生“合作学习”,随之,有的老师立刻赶时髦,在公开课上特意提出某个问题安排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老师一声令下,前排学生迅速向后转身,前后四人一组,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教室里气氛立刻活跃起来,用一位网友的话来形容,那就是“似乎每张嘴都在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分把两分钟过后,教师一喊“停”,不管你有没有把问题讨论出个答案来,也不管你一句话有没有说完,立即停嘴。随即,各个小组争先汇报。这么短的时间能讨论出个什么名堂吗?五六十人在教室里叽叽喳喳地争着说,能听清别人说了什么吗?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吗?能争论出个什么名堂吗?这样的讨论比老师讲解或提问到底好在哪里?我以为,这不过是老师演给听课人看的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没有多少实际效果。平时上课没有人愿意采用这种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法,就证明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不起多大作用。
第八,忌讳满满当当。
很多公开课执教者把课堂上的讲读安排得满满当当,不留一点儿空白。老师一会儿讲,一会儿写,一会儿问,忙乎得要死;学生跟着老师转,又要听,又要写,又要答,紧张得要命。特别是提问,老师分秒必争快速发问,学生瞬间反应对答如流!整个教学流程犹如走马灯似的不停运转,没有任何空隙。这样的公开课,老师高度紧张教得累,学生高度紧张学得累,听课人虽然不紧张,但听得也并不轻松!
第九,忌讳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是指按照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之前,老师对每个教学步骤所要教的知识该怎么教,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既定思路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不允许“节外生枝”,或提出不同意见。这就是老师教学的思维定势。
第十,忌讳模棱两可是非不分。
上公开课提问学生,这是所有执教老师必然要做而且都会做的事,但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该怎么办,未必所有老师都懂得,都会做,都做得好。
以上就是格子匠为大家介绍的公开课的十大禁忌,格子匠是专注在线教育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商。旗下拥有格子匠线上教学平台、格子电子书、格子商学院等产品和服务,致力于为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企业、老师等有教学资源者提供平台、社群、运营等一站式在线教育技术解决方案。想体验格子匠在线教育系统的朋友可以在官网首页申请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