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转型攻最容易遇到哪些“坑”?
很多学校都有“转型”的热情,但在转型过程中又经常因种种原因陷入僵局。比如,有的学校希望通过开几次动员会,给老师们灌输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或者制定一些所谓的“工作条例”从上到下推行,就能轻松实现学校“变革”,其结果要么不痛不痒没有触及学校根本,要么就是新条例遭到强烈抵制,直至夭折。
由此可见,学校转型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精细的筹划和充足的准备。校转型,经常遇到的“坑”,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中基层因循守旧,动力不足
学校转型的动力很多时候源于外界压力或高层管理者本人,这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学校中层干部及基层一线教师动力不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消极执行、抵触甚至对抗。这是因为变革的过程也是走出“舒适圈”的过程,一般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或至少改变一些人长期的行事习惯,加重一些人的负担,所以,必然会面临各种来自学校内部的阻力。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阻力,即使有再美好的愿景、详细地规划,也没法得到较好地推行。
2变革浮于表面,不能触及“根本”
一些学校的改革,寄希望于组织全校会议或颁布某些不痛不痒的“条例”,希望通过给老师“洗脑”和强化“执行”,让变革得到推动。但这种做法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热闹一场之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因为变革过程中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和“抓手”,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必然不能达到预期。
3妄想“速战速决”,一夜迈入“新学校”行列
还有的学校力主“速战速决”,希望采取“狂飙突进”的方式,一上来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各种新举措、新政策劈头盖脸而来,但这样的改革,最容易产生的结果,就是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各项新政策不是遇到阻力退回到过去,就是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学校在变革转型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变革的进度和节奏,操之过急,各种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自然容易一片混乱。
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没有摸清变革的规律。那么,面对这些“坑”,校长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二、找准转型的“抓手”
学校转型是一件很庞杂的事情,许多学校空有转型的热情,却没找到合适的“抓手”,导致转型失败。
学校转型其实有章可循,是有“抓手”的,这个“抓手”体现在两个“点”:一个是“切入点”,一个是“关键点”。
切入点:管理结构调整
在很多学校,我们都发现这样的现象:学校一旦想要治理某些问题,或是实施某些改变,首先想到的途径就是会议。比如,有个学校,反复强调安全问题,看起来似乎对安全颇为重视,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该学校只有一些关于安全的笼统、空洞的条文,根本没有具体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评估考核等可以落地生根的安全制度,所以这个学校的安全工作一直都只是浮于表面,而根本没有进入学校的管理结构,这样的工作注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所以,一个学校出现种种病态,比如学校堡垒林立、权力分割等,病因常常出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学校的管理结构。学校治理、学校转型,如果不能从管理结构切入,就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热闹一场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键点:评价方式
评价在管理中通常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一个组织设定的评价方式如何,往往会决定团队成员的努力方向和行事风格。
关于评价方式,建议如下:
1.辨别什么是真正的业绩
在学校里经常有两种老师:一种是勤勤恳恳教书型的老师,教学成绩很突出,但不热衷于公开课,不喜著书立说,因而“科研”成绩比较低,在总体评比中不占优势;还有一种老师,教学成绩一般,但热衷于“科研”,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成绩突出,在总体评比中,比较占优势。这样就会造成一种不平衡,那种真正“埋头苦干”的教师,容易被忽略,难以得到嘉奖和晋升。
教师的业绩理应由学生来体现,“只有他所教育的学生的成长,包括德、智、体、美的全部增值,才能称为教师的业绩,舍此无他。”
2.以评价团队的形式形成团队
坐在同一张办公桌,但还是依靠网络搜索获取课程资源;编排在同一个教学小组,却要在暗中较劲,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这就是很多学校所谓的“教师团队”现状。不是教师们不愿团结,而是传统的评价方式常在同一个团体内部区分优劣,强化了教师之间的竞争,让本该是传承前辈经验、借鉴同伴成果的集体,变成了只想着个人业绩的散兵游勇。这里可以借鉴一下国外教育的经验,日本的中小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均以团队为单位评价,有意回避对个体业绩的过度渲染,这一举措能够有效促进成员团结,淡化成员竞争。
格子匠是专注在线教育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商。旗下拥有格子匠线上教学平台、格子电子书、格子商学院等产品和服务,致力于为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企业、老师等有教学资源者提供平台、社群、运营等一站式在线教育技术解决方案。想体验格子匠在线教育系统的朋友可以在官网首页申请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