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受冲击 急需突破哪些瓶颈?
传统教育作为最伟大的行业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传统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各传统教育机构逐渐陷入了焦虑,不仅在规模扩张的方面遇到阻碍,也无法与其他行业一样发展迅速。想要突破行业瓶颈,传统教育机构必须要认清目前的行业现状,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才能找到发展的方向。
在探讨传统教育机构前,先可以引入一个最近火热的概念——“消费升级”。教育也是个人消费的一个大方向,中国的消费品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1阶段:工厂时代,产能为王。上个世纪建国初期,各种物资非常匮乏,供给远远低于需求,产品容易获得销路,有工厂有产能就意味着可以有收入。
第2阶段:市场时代,渠道为王。随着工厂越来越多,产能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把产品卖给消费者成为了关键,更多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只允许大家为产品的功能、性能付费,这个时代中为消费者提供低价产品的渠道更具备话语权。
第3阶段:心智时代,品牌为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将信息传播的边际成本变为接近于0,人们选择更具多样性,并且更原意为品牌溢价买单。第2阶段中消费者和产品方是通过中间渠道链接的,在第3阶段中消费者正在通过微博官V、订阅号、粉丝群等方式与品牌直接关联起来。
传统的教育机构面临的现状便是需要尽快的从第2个阶段转化到第3个阶段,那么如何建立品牌?如何赢得用户心智?如何获得品牌溢价?品牌的构建需要贯穿于产品、营销、运营的各个环节中,在每个环节上都做到足够的优化与提升,目前绝大多数传统的教育机构在这3个环节中都存在很多不足:
1、教学产品环节
需要更懂用户需求
传统机构往往是先有产品再有用户,互联网往往是先有用户再设计销售的产品,后者相对于前者更容易产生贴近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
很多传统培训机构尽管累计了不少用户,但没有做过用户需求挖掘,导致用户或决策人对学习结果不满。举例说明,比如学龄儿童的家长希望孩子学习硬笔书法,改善孩子在学校里面的写字坐姿,但机构机构却要求老师致力于教会孩子写好字,这种“不匹配”造成了用户的心理落差。
需要更标准、更易复制
对于中小教育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足够标准化的教学内容,过度依赖个体老师的素质,导致无法对用户形成品牌输出。有的机构尝试在产品上小步创新,“小班制”“复合式教学”特点鲜明,却无法快速复制,这样在增速上就容易落后于来自互联网的创业教育机构。
2、推广营销环节
新客获取
传统教育机构销售依托片区内海报、灯箱、地推等方式获取用户。也有通过SEO、SEM,花钱购买搜索引擎关键词和门户流量。这种宣传效果相对“粗放”,成本高,需要持续反复购买第三方流量,宣传效果有限,且同行竞争激烈,平均获客成本从几百到几千不等,且有逐年上涨的趋势。
还有一种拉新方式便是打造品牌,形成口碑效应,提高老客带新客的比例,而不是每次都要为广告流量平台支付高额费用。
复购率
在互联网产品中,典型的付费产品如手机游戏,付费率通常在3~5%,是一个很难突破的范围,只有极少数最多做到翻倍,但是绝大多数游戏都可以将付费用户的付费额度提高2、3倍,这便是付费率和复购率的关系。
3、业务运营环节
数据监控
传统教育机构对于学员数据、信息的收集通常维度比较有限,相对于互联网,很少依据数据来即使调整产品及运营策略。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尽可能收集用户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具体职务、阅读偏好、消费偏好、在各种其他社交平台内多维度用户,同时会收集用于对于产品的各个模块功能的点击和停留时间情况,这些都是互联网产品用以优化产品和制定运营活动的核心依据。
课后运营
课后机构与学员的互动几乎为零,学员黏度、活跃度低下,复购率低,无法形成“口碑”。对于学员的学习进度、课后复习效果也没有完善的体系跟进,都是传统教育行业无法解决的难题。
只有线上线下相互结合,才能在教育行业中迎来更多发展机遇。想要更多了解在线教育,欢迎关注格子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