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如何设计?思路是什么?
我们看看那些经典的课程以及书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而不是“六个习惯”?为什么是“六顶思考帽”,而不是“七顶思考帽”?
这些内容并不仅仅是吸引眼球搞得噱头,也不是一拍脑门儿想出的新点子,而是需要深思熟虑、反复验证并且经实践证明的。确定课程内容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思路:
一、 科学的理论
如何将一个开发任务进行分解,以及设计各个模块,关键是需要理论做指导。
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坊中,每到这个时候,有学员总会遇到瓶颈:无法将开发任务分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分解成哪些内容模块。这里就需要“解构力”,解构不是破坏,而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规律科学地分解,看透其内部的规律。
理论的来源主要是专业的理论书籍。
书籍是设计课程的最佳思路来源。因此很多经典的、知名的课程都来自某本书籍。因为这些书籍的创作,是基于大量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借鉴这样的书籍,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另外,这些书籍也是为解决某些问题而创作的,它们也是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并被市场认可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些书籍中包含了大量的“问题”,而且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那么按照书籍的思路,就可以提炼出任务。
所以,各位读者如果想要开发某些课程,尤其是想开发经典的课程,一定要大量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增加自己的知识底蕴,并形成自己的理论认知,这样,在课程开发时,就可以进行有效的设计。如何开发经典的版权课程?除了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之外,还需要科学的开发模型—“一万小时定律”。
二、 丰富的经验
开发一门精品课程,需要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反复研究、设计、改良。但是对于很多企业内部的培训师来说,尤其是对于要在短时间开发时长在3个小时以内的“微课”的培训师来说,更多的还是依赖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这里的实践经验,其实就包括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进行设计。当然,这个经验不仅仅是个人的经验,而是相同或相似岗位的大量工作经验的积累、加工和提炼。这些经验已经约定俗成,成为一些常规,虽然不一定有某些理论做支撑,但是已经形成大家公认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对于具体一家企业来说,在一个确定的主题中,就应该包括相应的几个部分的内容。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是企业内部培训师开发课程的基本思路,也是大家采用最多的方法,尤其是开发某些“微课”,这些方法是最容易学习和掌握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经验”并不仅仅限于“岗位”经验,也就是说,就算不一定是相同的岗位,如果有相同的生活经验,也可以组成同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课程开发。
三、 专业的调研
除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还需要进行课程开发前的调研工作。然后根据前期的调研所得,进行内容的设计。当然,理论经验也是做调研的一个基础,没有专业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一份调查问卷可能都无法设计出来。实际上,在设计调查内容时,也是根据相关的理论和经验进行设计的。
此外,根据“问题中心”原则,专业的调研还会对理论和实践进行取舍。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调研内容的时候需要根据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来进行设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调研结果都可以作为课程的内容。如果所有调研的内容都作为课程的内容,那就失去了调研的意义,调研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也就是发现差距,这个差距就是结构不良的问题,确定需要学习和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而作为课程的内容。
实际上,科学的理论、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调研,三者是相互锻炼和交织的,在课程开发的内容确定环节,三者是综合运用的。
以上就是格子匠为大家介绍的课程内容设计的相关思路,格子匠是专注在线教育解决方案的技术服务商。旗下拥有格子匠线上教学平台、格子电子书、格子商学院等产品和服务,致力于为中小型教育培训机构、企业、老师等有教学资源者提供平台、社群、运营等一站式在线教育技术解决方案。想体验格子匠在线教育系统的朋友可以在官网首页申请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