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真的在为知识付费吗?我们花钱买的都是什么?
你是真的在为知识付费吗?我们花钱买的都是什么?大家还记得是怎么注意到知识付费的吗?不知道怎么回事,知识付费的概念就出现了。但是知识付费的出现,许多人对此都充满了疑惑,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你是真的在为知识付费吗?”“为什么要为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是什么意思?
简单点说就是将知识变成产品,人们为这些产品买单!
要说起来,为“知识”付费这事儿一点都不新鲜,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我去买本书,算不算为知识付了费?我去报个班、听堂课,算不算为知识付了费?
但是,之前的渠道太少,无非就是出版、教育、培训这些途径。
而且变现的空间有限:
出版:稿费、版税。
前者固定,后者比例并不高;中国书价只有欧美国家的三分之一;图书品种越来越多,畅销不易,实际销量往往有限。
教育:课时费。
课堂教育,无论义务教育与否,课时费都是有限的。
培训:培训费。
但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变得不同了。
其实,渠道还是那些渠道,但是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象空间也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互联网本身其实没有创造什么实体的财富,但是它创造了更广泛、更深入、更便捷的连接。这看上去好像不算啥,但却是革命性的改变。它激发出了无限的可能性,调动了人们火热的积极性,从而每天刷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连接意味着机会。
具体到知识消费领域,还意味着,原来极大地依附于生产成本的著作权价值,或者说价格,现在可以更自由地按照价值规律办事了。也就是说,更多地根据供求关系来定价。这足以让之前明显感觉知识价值被低估的知识服务提供者,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
所谓“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实践了这样一件事。
我们花钱都买了些什么?
那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消费者是在为知识付费吗?
先数数看,消费者通过“知识付费”,都买回了些啥吧。
从形式上看:音频、视频、图文,或者它们的组合。
这是知识吗?
这不是知识本身,这是知识的形式,是知识的表达。
这一点也不奇怪。著作权法也不保护思想,保护的是思想的表达。
同样的内容,每个人的表达,通过音频、视频、图文的方式展现出来,会很不一样。
从上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某一门课学习的效果好坏与否,往往与教课的老师密切相关。同样还是那样一门课,换个老师可能效果就很不一样。有多少人都是因为老师的缘故,或者自以为因为老师的缘故,而没有学好某一门课。
小编个人觉得,为知识付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如今信息泛滥,许多人并没有能力去辨别这些信息是否有用,而且信息泛滥会增加大家要找到一条有用信息的难度。花钱买知识,往往让人觉得这个是花钱买的,肯定是有用的,而且大家为了不花冤枉钱,会认真去看。
“你是真的在为知识付费吗?”,或许有些人确实花钱买的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表达形式。不过你只要觉得这个东西对你有用,而且价格合理,“为知识付费”也未尝不可。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全部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信息,关注格子教育。